21世纪初,“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1+10’工程”开始进行建设,成功探索出了生态博物馆建设的“广西模式”,成为“中国第二代生态博物馆”。那么,生态博物馆的“广西模式”是如何形成?包括哪些成员?它又是如何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并推动社区发展的呢? ![]()
2003年12月举办的“广西生态博物馆建设与发展模式高级研修班”
经过充分酝酿准备后,2003年底广西成立了“生态博物馆建设课题组”,并在南丹、三江和靖西等地启动生态博物馆试点建设,从此拉开了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的序幕。![]()
2003年12月3日,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开工建设
![]()
2004年12月28日,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建成开馆
![]()
2005年9月9日,靖西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建成开馆
三个试点项目取得成功后,广西的生态博物馆建设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2005年,为了提升生态博物馆专业化、博物馆化水平,广西将传统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纳入了生态博物馆建设体系,开始“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1+10’工程”建设。至2011年5月,广西各地又相继建成7座民族生态博物馆,从而形成了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群,“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1+10’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1+10’工程”示意图
2011年后,广西开始探索利用“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1+10’工程”这一平台,在社区居民参与的前提下持续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推动生态博物馆社区全面振兴,从而实现生态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2011年8月,龙胜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命名为“生态(社区)博物馆示范点”
二、家族成员 “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1+10’工程”是由“传统博物馆+生态博物馆”联结而成的博物馆联合体。该联合体包括广西民族博物和10个分布于广西各地的民族生态博物馆。 1、广西民族博物馆 广西民族博物馆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是广西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机构、中国—东盟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文化平台。 ![]()
广西民族博物馆
广西民族博物馆2003年启动建设,2005年8月起承担“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1+10’工程”的专家角色,负责系统地指导广西10个民族生态博物馆开展社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推动社区发展等工作。![]()
广西民族博物馆举办生态博物馆业务培训班
2、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位于广西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怀里村,保护范围涵盖蛮降、化图、化桥三个白裤瑶村寨。该馆展示与信息资料中心位于蛮降屯,内有基本陈列《南丹白裤瑶文化展》。 ![]()
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保护范围——化桥屯
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于2003年12月3日开工建设,2004年11月26日建成并对外开放,为广西建设的第一座生态博物馆,也是中国第一座瑶族生态博物馆。![]()
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展示与信息资料中心
3、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 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位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其保护范围涵盖三江侗族自治县北部苗江上游流域沿岸15公里范围内的高定、林略、牙寨、独峒、岜团、华练、平流、八协、座龙等九座侗寨。 ![]()
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保护范围——座龙寨
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于2004 年12 月28日建成并对外开放。该馆采取“馆村结合”“馆村互动”的方式,将位于县城的三江侗族博物馆作为展示与信息资料中心,负责主持开展保护区的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并设有基本陈列《三江侗族文化展》。此外,还在重点保护村寨高定寨设工作站。![]()
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展示与信息资料中心
4、靖西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靖西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位于广西靖西市新靖镇,其保护范围包含新靖镇旧州街、西南街、大街、东内巷、东外巷、上安马、下安马、巴诺等壮族街(村)。该馆展示与信息资料中心位于旧州街内,内有基本陈列《旧州岁月》。 ![]()
广西靖西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保护范围——旧州街
靖西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于2004年4月动工兴建,2005年9月建成并对外开放,为中国第一座壮族生态博物馆。![]()
靖西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展示与信息资料中心
5、贺州客家生态博物馆贺州客家生态博物馆位于广西贺州市八步区莲塘镇,其保护范围涵盖莲塘镇的莲塘村、白花村和仁冲村。该馆展示与信息资料中心设在白花村的陈家围屋,内有基本陈列《贺州客家人》。 ![]()
贺州客家生态博物馆保护范围——白花村
贺州客家生态博物馆于2005年7月动工建设,2007年4月13日建成并对外开放,为中国第一座客家生态博物馆。![]()
广西贺州客家生态博物馆展示与信息资料中心
6、那坡黑衣壮生态博物馆那坡黑衣壮生态博物馆位于广西那坡县龙合乡共合村,保护范围涵盖达文、达近、达后、马独、果桃等 5 个壮族村屯,其展示与信息资料中心设在达文屯,内有基本陈列《大山里的黑衣壮》。该馆于2007年6月开工建设,2008年9月建成并对外开放。 ![]()
那坡黑衣壮生态博物馆保护范围——马独屯
![]()
那坡黑衣壮生态博物馆展示与信息资料中心
7、灵川长岗岭商道古村生态博物馆灵川长岗岭商道古村生态博物馆位于广西灵川县灵田乡上长岗岭村,由展示与信息资料中心和长岗岭村明清古建筑两部分组成,其展示中心、信息资料中心分别设在社区内的五福堂、莫氏宗祠、卫守府等古建筑中,其中展示中心设有基本陈列《商道古风》。该馆于2007年7月动工建设,2009年5月建成并对外开放。 ![]() 灵川长岗岭商道古村生态博物馆保护范围——长岗岭村
灵川长岗岭商道古村生态博物馆展示与信息资料中心——五福堂
8、东兴京族生态博物馆东兴京族生态博物馆位于广西东兴市江平镇,保护范围涵盖京族三岛——巫头、万尾、山心,其展示与信息资料中心设在万尾村,内有基本陈列《大海是故乡—广西东兴京族文化展》。该馆于2008年4月开工建设,2009年7月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 ![]() 京族传统节日——哈节
东兴京族生态博物馆展示与信息资料中心
9、融水安太苗族生态博物馆融水安太苗族生态博物馆位于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安太乡,保护范围涵盖安太乡的小桑、元宝、培秀三个苗寨,其展示与信息资料中心设在小桑村,内有基本陈列《广西融水苗族》。该馆于2008年5月开工建设,2009年11月26日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 ![]()
融水安太苗族生态博物馆保护范围——元宝村
![]()
融水安太苗族生态博物馆展示与信息资料中心
10、龙胜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龙胜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位于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龙脊村,保护范围涵盖廖家、侯家、平寨和平段等四个连片的壮族村寨,其展示与信息资料中心设在平寨,内有基本陈列《龙脊神韵 壮家风情》。此外,该馆还在侯家寨设立了集传习传统文化、展示表演为一体的民族文化传习中心。 ![]()
龙胜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保护范围
龙胜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于2009年6月8日动工建设,2010年11月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 2011年8月被国家文物局命名为“首批生态(社区)博物馆示范点”。 ![]()
龙胜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展示与信息资料中心
11、金秀坳瑶生态博物馆金秀坳瑶生态博物馆位于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六巷乡古陈村,保护范围涵盖上古陈和下古陈两个坳瑶村寨,其展示与信息资料中心设在下古陈,内有基本陈列《瑶山秘境—金秀坳瑶文化陈列》。该馆于2008年10月20日开工建设,2011年5月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 ![]()
金秀坳瑶生态博物馆保护范围——下古陈村
![]()
金秀坳瑶生态博物馆展示与信息资料中心
在“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1+10’工程”体系中,广西民族博物馆发挥“1”的龙头作用,参与指导和具体实施生态博物馆的各项工作,使生态博物馆建设更具“专业化”、“博物馆化”,分布于广西各地的10座生态博物馆则作为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工作站和研究基地,两者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互动与延伸关系,共同承担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展示和传承的任务。 三、振兴乡村 广西的生态博物馆定位为“民族生态博物馆”,选择自然与文化遗产丰富且偏远的民族村寨作为建设地点。因此,扎根于民族村寨的广西生态博物馆不仅需要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而且也肩负着振兴民族村寨的重任。 “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1+10’工程”建设十余年来,秉承“政府引导,专家指导,居民参与”的宗旨,10个民族生态博物馆在广西民族博物馆的专业指导下,通过开展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技能培训、文旅融合等工作,不断探索自然文化遗产就地保存、培育和乡村发展的双重目标实现的路径,有效地推动了民族村寨的发展。
![]()
广西民族博物馆专家在生态博物馆开展调研
1、振兴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是“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1+10’工程”建设的出发点。在广西民族博物馆专业指导下,10个民族生态博物馆系统开展了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 ![]()
金秀坳瑶生态博物馆工作人员开展社区文化调查
![]()
融水安太苗族生态博物馆工作人员开展文物征集工作
![]()
龙胜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对石刻进行保护
![]()
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工作人员开展“文化记忆工程”
![]()
由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文化记忆工程”发展而来的“广西民族志影展”
![]()
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农民画示范户
2、振兴乡土人才“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1+10’工程”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为己任,充分履行生态博物馆的教育和培训职能,通过对生态博物馆工作人员和社区居民开展技能培训将生态博物馆打造成社区性的传承与教育中心,为民族村寨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
广西民族博物馆举办的“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可持续发展高级研修班”
![]()
新世纪影像志十大代表项目——“乡村纪录影像培训计划”
![]()
贺州客家生态博物馆举办的“客家文化传习班”
![]()
那坡黑衣壮生态博物馆举办的“社区居民技能培训班”
3、振兴人居环境“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1+10’工程”的建设带动了生态博物馆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有效地改善了生态博物馆社区居民的人居环境,为社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社区道路
![]()
那坡黑衣壮生态博物馆为社区修建的水柜
![]()
龙胜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修建的旅游设施
![]()
生态博物馆建设使乡村地区居民享受到博物馆文化
4、振兴文旅产业“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1+10’工程”的建设不仅使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保护,而且由于社区的基础设施的改善,各民族生态博物馆通过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成为一扇向世界开放“窗户”,生态博物馆社区的产业结构开始呈现多元化,居民收入也不断提高。 ![]()
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的旅游项目——斗牛大赛
![]()
融水安太苗族生态博物馆新禾节上的斗马活动吸引八方游客
![]()
4A景区——龙胜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
![]()
东兴京族生态博物馆的金滩景区
![]()
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研发的文创产品——白裤瑶玩偶
10余年的实践证明,“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1+10’工程”这一生态博物馆建设模式,在传统博物馆与生态博物馆之间搭建起了交流、合作、共享的平台,实现了两者的优势互补,确保了生态博物馆建设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同时,得益于“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1+10’工程”平台的支撑,10个民族生态博物馆的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培训、社区建设等工作持续开展,从而有效地推动了生态博物馆社区振兴,充分显示出“广西模式”的优越性。参考文献 [1] 苏东海:《中国生态博物馆的道路》,《中国博物馆》2005年第3期。 [2] 龚世扬:《探索与实践:对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1+10 工程”的回顾、评价和思考》,《广西民族研究》2016年第1期。 [3]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课题组:《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十一·五”规划暨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1+10”工程项目建议书》,2005年6月。 [4] 乔治·亨利·里维埃:《生态博物馆——一个进化的定义》,《中国博物馆》1986年第4期。 [5] 曹兵武:《生态博物馆探索与生态文明建设——兼谈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与传承问题》,《中国博物馆》 2018年第1期。 [6] 马克·摩尔:《生态博物馆:是镜子,窗户还是展柜?》,《中国博物馆》2005年第3期。 [7] 龚世扬、麦西:《在希望的田野上——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1+10”工程》,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8年。 |
|
|||||||||||||
![]()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993号 |
桂ICP备10001057号-2 总浏览量: 477610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