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 > 学术资讯

铜鼓的多重“角色”

发布时间:2020-04-10 点击:11633次

  最早出现“铜鼓”这个词的文献是《后汉书·马援传》:“(马援)好骑,善别名马,于交趾得骆越铜鼓,乃铸为马式,还,上之。”[1]看来,在汉代,铜鼓给人的印象就是“铜做的鼓”。铜鼓真的只是大家眼中“用来敲打的乐器”吗?如果不只是鼓,那它还扮演过什么“角色”?
  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云南省万家坝墓葬群发现一批春秋时期的铜鼓,他们常常与铜釜伴出。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铜鼓和铜釜的区别,从形制上看,铜釜是由圆底腹部和敞口沿两部分组成,一般口沿附耳,腹部比较深,口沿部分则比较窄;而铜鼓则明显分为三部分,即鼓面鼓胸(对应铜釜的底和“腹部”)、鼓腰和鼓足,铜鼓的耳则移至中部“胸腰”分界处。有的铜鼓鼓面上有烟熏的痕迹,把早期铜鼓开口一面朝上放置,俨然就是一口“锅”,而且有的纹饰就装饰在铜鼓内壁上,明显是封闭的一面朝下,开放的一面朝上放置以便能让人欣赏到花纹。(图1)因此,大部分专家认为,铜鼓起源于铜釜,也就是说,铜鼓是由炊器铜釜演变而来,这也是铜鼓诞生之初的“角色”。(图2)

图1 铜鼓内壁花纹(梁燕理摄于云南省博物馆)

图2 釜鼓演变图(采自广西民族博物馆铜鼓展厅)
  从炊器演变成乐器,铜鼓完成了历史上一个华丽的转身,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铜鼓的乐器“角色”一直伴随。两千多年前的花山岩画中就有铜鼓与羊角钮钟的形象,铜鼓在当时有可能与羊角钮钟配合演奏;(图3)云南省出土的贮贝器盖上有铜鼓与淳于配合使用的雕塑;(图4)在广州博物馆馆藏的一面铜鼓上有四面铜鼓组成“编鼓”并由一人演奏的立体装饰。(图5)历朝历代的史书、诗歌更不乏“铜鼓”伴以为乐的记录。如三国时期万震的《南州异物志》记载:“交、广之界,民曰乌浒。……出得人,归家合聚邻里,悬死人当中,四面向坐,击铜鼓,歌舞饮酒,稍就割食之。”[2]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诗曰:“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一击文身踊”,再现了骠国使臣进贡时铜鼓演奏的盛大场面和独特风情。直到今天,我国南方的壮、瑶、苗、彝、水、布依等少数民族仍以铜鼓为乐,或击之为节奏,或辅以木腔皮鼓、锣、号角或芦笙等其他乐器,可以说铜鼓的乐器“角色”是最广泛和持久的。

图3 花山岩画上羊角钮钟和铜鼓(朱秋平摄)

图4 贮贝器上铜鼓与淳于配合使用的雕塑(采自蒋廷瑜:《古代铜鼓通论》)

图5 铜鼓上演奏“编鼓”的立体装饰(采自蒋廷瑜:《古代铜鼓通论》)
  除了作为乐器,铜鼓还曾作为葬器、陪葬品,用于丧葬。云南省楚雄万家坝23号墓就出土四面陪葬铜鼓,分别垫于木棺下四个角。(图6)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也陪葬着精美的石寨山型铜鼓。广西西林普陀屯汉墓更是出土了四面大小不一、相互套合的石寨山型铜鼓,大鼓在外,小鼓在内形成“铜鼓墓”,铜鼓盛殓骸骨,周围散布着无数细如粟粒的松绿石珠和残绢片,推测原是“珠襦”裹骨,有可能是句町族首领。[3](图7)在越南、泰国和柬埔寨也发现多个“铜鼓墓”,只是东南亚的“铜鼓墓”大多是单个铜鼓盛殓尸骨。这种以铜鼓直接盛殓尸骨的葬式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汉代以后几乎不见这种葬式了。此外,在越南东山遗址出土了很多明器鼓,即仿造铜鼓的造型纹饰制作的用于陪葬的小铜鼓,大多只有几厘米大小。(图8)近现代以来,大多数使用铜鼓的民族都不用铜鼓盛殓尸骨或直接陪葬了,但东南亚仍有部分民族用铜鼓陪葬,如泰老边界的卡拉梅族,若铜鼓主人没有后嗣,则死后铜鼓随葬主人,若有后嗣则从铜鼓上敲一小片下来进行陪葬。[4]

图6 楚雄万家坝23号墓场景复制(梁燕理摄于云南省博物馆)

图7广西西林“铜鼓墓”示意图(采自《中国古代铜鼓研究通讯》第11期)

图8 越南东山遗址明器鼓(采自《在越南的东山鼓》)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历史上,铜鼓作为祭祀礼器与传讯工具参与了众多军国大事。古老的花山岩画上描绘了古人或高举铜鼓以祭祀的宏大场面。(图9)唐代温庭筠作《河渎神·铜鼓赛神来》:“铜鼓赛神来,满庭幡盖徘徊。”满庭的幡盖与震天的鼓声交相辉映,一展铜鼓作为祭祀礼器用于竞渡赛神的风采。在古代南方的战争中,铜鼓是传讯的工具,《隋书·地理志》载:“俗好相杀,多构雠怨,欲相攻则鸣此鼓,到者如云。”[5] 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载:“铜鼓南蛮至今用之于战阵、祭享”。我们还能从宋代陶弼的《安城即事》中一窥铜鼓作为战鼓的飒爽英姿:“金鼓声阑战戟收,使君回上雅歌楼。樽前一阙清商曲,销尽穷边万里愁。”击鼓而收戟,又或一鼓而作气。

图9 花山岩画上的铜鼓祭祀(采自《百里岩画骆越神工》)
  既然参与了军国大事,铜鼓自然也就是国之重器,王权的象征。《隋书·地理志》载:“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推服。”[6]《明史·刘显传》载:“得鼓二三,便可僭号称王。”[7]与同样由炊器演变的“鼎”一样,铜鼓在古代中国南方是一个国家存亡的标志,鼓失,则蛮运终矣。广西民族博物馆馆藏101号西汉时期云雷纹大铜鼓因体型硕大被誉为“铜鼓王”,这也古代南方民族首领对王权追求的极致和巅峰。(图10)

图10 广西民族博物馆馆藏101号铜鼓

  铜鼓也是贵重财产,过去可直接用于商品交换,现今缅甸、柬埔寨等铜鼓使用民族依旧用铜鼓来交换牛。铜鼓甚至是比金钱还贵重的宝物,《晋书·食货志》载:“广州夷人宝贵铜鼓,而州境素不出铜,闻官私贾人皆于此下,贪比轮钱斤两差重,以入广州,货与夷人,铸败作鼓。其重为禁制,得者科罪。”[8]把大铜钱熔化以铸铜鼓,可见铜鼓比钱还宝贵。铜鼓还是“聚宝盆”,云南省出土的战国至汉代的青铜贮贝器中就有部分是铜鼓形状,有的甚至是铜鼓直接改装而成,以藏宝聚宝,国之重器也是财富的象征。(图11)


图11 铜鼓形贮贝器(梁燕理摄于云南省博物馆)

  铜鼓还是能降妖伏魔、治病救人的神器。广西西林县马蚌平寨壮族传说,原来他们有两面铜鼓,有一年山洪暴发,农田被淹,有一面铜鼓自己跑到河里去同海龙搏斗,打败海龙,使洪水退去,从此这面铜鼓就没有回来了,只剩下一面铜鼓,故有些地方就用绳子拴住鼓耳,以防铜鼓自己跑了。老挝的克木族若家里有人生病就宰杀一只鸡,用鸡毛和鸡血擦拭铜鼓,并用棉线拴在鼓耳和鼓面青蛙立饰上,主人先敲打一个小时左右,把村里人聚集起来做仪式以驱邪治病。[9](图12)铜鼓承载着人们对于消灾祛病、平安顺遂的美好愿望。

图12 老挝克木人敲鼓祛病(采自李富强:《中国-东南亚铜鼓老挝卷》)
  炊器、乐器、葬器、礼器、重器、神器,铜鼓是鼓非鼓,从古至今“一鼓分饰多角”,广泛而深刻地融入我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民族历史文化的血脉中。它的“角色”丰富而厚重,它的“故事”动人且精彩,它展示了先人的智慧,文化的多样,文明的灿烂,并将我们紧密相连,激励着我们一鼓作气,勇往直前。

参考文献
[1][2]转引自蒋廷瑜.广西铜鼓文献汇编及铜鼓闻见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蒋廷瑜.西林铜鼓墓与汉代句町国[J].考古,1982(2).
[4](泰)清·尤地.铜鼓[J].考古期刊,1969(4).
[5][6](唐)魏征.隋书·地理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7.
[7](清)张廷玉.明史·卷二百十二列传第一百[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4.
[8]陈连庆.晋书·食货志校注、魏书·食货志校注[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9]李富强.中国-东南亚铜鼓老挝卷[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6.


供稿人:梁燕理

资讯 鉴赏 研究 服务 展览 生态博物馆

民博公告
民博快讯
党建风采
清廉民博
道德讲堂
文博快讯
关于民博

多维探索
民族志影展
精品赏析
世居民族
视频赏析
花山岩画
田野调查
专家学者
学术成果
学术资讯
铜鼓研究
学术委员会

博物馆活动
志愿者
参观指南
研学基地

 

 

新展预告
最新展览
常设展览
展览回顾
展览交流
虚拟展厅
生态博物馆资讯
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
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
龙胜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
贺州客家生态博物馆
灵川长岗岭商道古村生态博物馆
融水安太苗族生态博物馆
那坡黑衣壮生态博物馆
金秀坳瑶生态博物馆
靖西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
东兴京族生态博物馆
广西网警ICP备案

版权所有:广西民族博物馆 电话/传真:0771-2024322 Email: 技术支持: 灵启网络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993号

 桂ICP备10001057号-2   总浏览量:  4776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