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 > 学术资讯

壮族女服的前世今生(今生篇)

发布时间:2020-04-08 点击:14705次

  这是一套壮族女服的前世今生,因博物馆的收藏留下了前世那个特殊时代更迭的痕迹,还是因博物馆的收藏见证了壮族服饰从原生走向共融而不断强盛的生命力。
  一 回到现世
  当你走在龙胜龙脊的壮族村寨,俨然一幅农耕社会的安居乐业图,到处都弥漫洋溢着壮族文化的盎然生机活力,随处可见当地壮族女子身着传统的壮族服饰(图1),今生的龙脊壮族所认同的本民族传统服饰表现为“上衣下裤”形制。在龙脊壮寨,女子的日常打扮是头裹粉红色提花毛巾,身穿白色或黑色对襟上衣,衣领襟当代多有织花带装饰。衣身在腰处系有两粒布扣,穿上后呈现V形领,露出贴身的花色鲜丽的胸兜,袖口处也多有织花带或蓝色布贴缝装饰。下穿黑色的宽筒长裤,裤脚镶大小不一的两条花带。花带色彩与衣身织花带相同,形成上下呼应、相得益彰的配搭。

 图1着传统服饰的龙胜壮族妇女
  实物标本现代龙胜壮族女服(图2)是广西民族博物馆藏品,为20世纪80年代征集于龙胜县和平公社龙脊大队,由圆领对襟上衣,蓝色提花布胸兜、黑色宽筒长裤组成,是龙脊壮寨壮族妇女的日常着装基本的配制。首先,整体形制表现为“上衣下裤”,与清代龙胜壮族女服(图3)表现出来“上衣下裙”有着“裤”与“裙”的着装区别,其次,上衣的结构已经没有了壮族服饰原生文化中的“贯首衣”的痕迹,出现了对领口、腋下、侧摆的曲线裁剪。从直线裁剪到曲线裁剪,裁剪的难度升高。第三,清代龙胜壮族女服中的刺绣、拼布等装饰艺术也不再体现,当代壮族女服只是在袖口和裤腿处有印花棉布或机制织带贴缝装饰。


图2现代龙胜壮族女服(000258-000260)
图3清代龙胜壮族女服(桂民博藏000588-000592)
  二 时代更迭的历史痕迹
  盛行于龙脊地区的壮族服饰表现出来的“上衣下裤”形制与前世的“上衣下裙”形制截然不同,这里发生了什么?又有什么样的故事?
从“裙”到“裤”变化的解读,是对一段历史的再回忆:《龙胜县志》记载“民国元年(1912年),黄祖瑜任县知事,喧告剪男长辫,并强迫少数民族妇女改裙着裤。”[1]这正是通过政策和行政手段进行的强制变化。文字很好地解释了龙胜壮族女子着装由“裙”到“裤”的变化,最初是源自民国政府政策的“强迫性”。清末民初的时代,是一个更迭的时代,一个混乱的时代。民国时期的龙胜县政府,把“男子长辫”和少数民族妇女的“百褶裙”都视为清朝遗留,成为“革命”的对象,因此釆用政策强迫执行。民国时候发生变化的除了整体形制外,壮族女衣的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图4)。这个变化体现在服饰的裁剪方式上,通过图4和图5的排料图对比,发现对布料的使用原则从布幅的完整使用到对诸多面料的舍弃,同时由原来的直领变成了圆领扣、侧摆由增加当代龙胜壮族女服面料的插片变成两侧衣摆的开衩等,这些变化都是在清代龙胜壮族女服和当代龙胜壮族女服的比较中发现的不同,从服饰的层面印证了那个时代的更迭。
图4当代龙胜壮族女衣结构图、分解图、排料图

图5清代龙胜壮族女衣结构图、分解图、排料图
  三 壮族服饰的融合与发展
  有趣的是,在距离龙胜壮族生活区不到20公里的红瑶社会里,红瑶女子仍然保留“上衣下裙”(图6、图7)的古老着装形制。而当代龙胜壮族女服的形制式样已经成为龙胜地区壮族传统服饰的典型特征,成为壮族文化的代表之一。同样也是少数民族的壮族为何在服饰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并且这个变化被壮族人民逐渐接受,并生成具有壮族特色的民族服饰,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龙胜壮族相对于其他少数民族而言,从地理环境上离城镇中心较近,而红瑶生活的区域更为偏远。因此,壮族与汉族交流往来密切,更易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同时,对布料的使用进行计算,一条百褶裙使用的幅宽40厘米左右的布料为6.5米,而一条大腰宽筒直裤仅仅使用了2米。在对龙胜壮族地区的纺织文化进行田野调查时候发现,自民国后,壮族地区家庭所使用的布料多是来自市场的购买,很少自织自染布料。壮族家庭经济生活生计方式的改变也是促成当代龙胜壮族女服形制生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从当代壮族女衣结构上看,壮族女衣仍然保留了清代龙胜壮族女衣中对襟直袖形制,其廊形上仍然保持了壮族服饰的审美性,并没有改变成民国时期汉族流行的大襟衣,因此当代壮族女服自民国后,逐渐发展成为当下龙胜地区族的典型服饰。

图6龙胜红瑶女服

图7龙胜红瑶女服
  民国时代所改变的“上衣下裤”形制不仅被壮族继承下来,并且成为现代乃至当代龙胜壮族群众所认同的“壮族传统服饰经典形制”。即便是在交通便捷和旅游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龙胜壮族群众依然在日常生活和各种节日、展演活动中都保存着这样的穿着方式,以标榜自己的民族身份和民族文化。(图8、图9)

图8着传统服饰舞蹈的龙胜壮族妇女

图9着传统服饰舞蹈的龙胜壮族妇女
  清代龙胜壮族女服代表了过去,是一段前世之旅,是壮族原生文化的一种历史痕迹;当代壮族女服代表了现在,是今生的舞台,是壮汉文化交融后的生机。无论是清代龙胜壮族女服还是当代龙胜壮族女服,都蕴含着丰富的壮族文化,是壮族艺术审美的代表之一。文化在清末民初的碰撞,是时代更迭、社会变革的产物,不仅体现着汉文化对壮文化的深入影响,也反映出壮族融合其他文化进行自我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清)周诚之纂修,《龙胜厅志》,道光二十六年(1846)好古堂刻本
2、龙胜县志编纂委员会,龙胜县志[M],第1版.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2:2
3、李富强 著,现代背景下的乡土重构——龙脊平安寨经济与社会变迁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
4、刘瑞璞 何鑫 编著,中华民族服饰结构图考(少数民族编)[M],第1版.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3年
5、梁庭望 编著,中国壮族[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


供稿人:樊苗苗

资讯 鉴赏 研究 服务 展览 生态博物馆

民博公告
民博快讯
党建风采
清廉民博
道德讲堂
文博快讯
关于民博

多维探索
民族志影展
精品赏析
世居民族
视频赏析
花山岩画
田野调查
专家学者
学术成果
学术资讯
铜鼓研究
学术委员会

博物馆活动
志愿者
参观指南
研学基地

 

 

新展预告
最新展览
常设展览
展览回顾
展览交流
虚拟展厅
生态博物馆资讯
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
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
龙胜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
贺州客家生态博物馆
灵川长岗岭商道古村生态博物馆
融水安太苗族生态博物馆
那坡黑衣壮生态博物馆
金秀坳瑶生态博物馆
靖西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
东兴京族生态博物馆
广西网警ICP备案

版权所有:广西民族博物馆 电话/传真:0771-2024322 Email: 技术支持: 灵启网络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993号

 桂ICP备10001057号-2   总浏览量:  47760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