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 > 学术资讯

清代“龙袍”的美颜秘笈

发布时间:2020-04-01 点击:10396次

  此件织物正式名称为广西龙胜壮族师公礼服,清光绪二十九年制成。款式特征为对襟无袖前短后长式长袍,由左右前片和后片组成。中间主要面料为黄色素缎料,边缘为印花面料。领缘左侧有四列文字,共计35个字,内容为:信士三仙洞众姓人等修建保安清醮事喜施道袍壹件入於龙化觀奉十方,福有攸归;领缘右侧有一列文字,共计18个字,内容为:大清光绪二十九年岁次癸卯仲冬月念捌日(图1-2)。



图1 “龙袍”修复后正面
图2 龙袍”修复后背面

  这件清代“龙袍”被广西民族博物馆收藏后,在文物保护实验室修复师的巧手下,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才能进入展柜呈现在我们眼前呢,让我们跟随“文物医生”的脚步了解它的美颜秘笈吧。
  “患者病况”——修复前概况分析
  “龙袍”整体形状基本完整,但多处受到污染;领缘部位多处残缺,其中面积最大为16cmx9cm;衣身前片及衣身后片中心区缎面部分经纬线缺失严重;后片绣线脱落严重,其中龙纹盘金绣的金线脱落严重,三条龙的头部和其中五只龙爪部位的金线绝大部分已经脱落;前片里衬有不良修复(图3-6)。



图3 “龙袍”修复前正面
图4“龙袍”修复前背面


图5  30-36区域修复前照片
图5  30-36区域修复前照片

  “治疗方案”——修复方案
  遵循文物保护修复原则及行业规范,根据“龙袍”的保存现状,制定修复路线为:消毒→检测→清洗→确定修复材料→修复工艺(传统针线法)→修复加固→建议最佳保存环境。
   “诊疗目标”——修复目的
  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前提下,本着尊重历史,保持文物历史真实性的原则,对文物的质地、成分、结构、制作工艺等方面进行研究,最终达到“远看一致,近看有别”的修复效果。
  “术前记录”——保留修复前的资料及绘制病害图等

  接到修复任务后,修复人员首先对“龙袍”的尺寸、形状等情况进行测量和描述,并用相机记录文物修复前的样貌,大到放置比色卡到整体“仪态”,小到编好序号到局部病害(图7)。


图7 “龙袍”的局部病害实例

  此工作详细记录了文物“手术”前到状态,以备日后再次开展修复、研究等工作时调用参考。

  病害图是利用图形为主要特征的病害类型符号对病害种类、分布或现状进行记录(图8-9)。



图8 “龙袍”正面病害图
图9 “龙袍”背面病害图

   “龙袍”绣花部分的绣线脱落病害可依据完整的现存纹样图进行分析,对比修复残缺部位开展修复工作(图10)。


图10 修复人员进行纹样图采集工作

  “体检”——检测分析
  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尽可能寻找与其相同的纤维材质做为修复材料。本次使用便携式照布镜、手持式显微镜及伦华纤维测量仪开展检测工作。所有检测结果表明(图11):


图11 检测结果

   “治病救文物”——实施保护修复过程
  (一)消毒、清洗(除尘)
  1.充氮杀虫防霉机消毒
  消毒的主要目的是杀死微生物和害虫,修复人员使用杀虫防霉机对该“龙袍”进行了消毒。
  2.斑点试验及清洗
  纺织品文物清洗前必须进行局部斑点试验,以判断清洗是否会造成不良后果(如纤维受损、褪色、晕色等)。

  通过斑点试验,该“龙袍”褪色不明显,可考虑用去离子水清洗。由于“龙袍”结构复杂,修复人员对其衣服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后将其一层层拆分以便开展清洗工作(图12-13)。



图12 修复人员对“龙袍”局部进行清洗
图13 使用晾干架对清洗后对“龙袍”局部进行阴干

  3.表面除尘
  由于“龙袍”层次较多,刺绣工艺复杂,不便使用去离子水清洗,刺绣区域使用干净的毛刷轻。
  (二)准备修复材料
      修复材料的染色是修复文物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其色差直接影响到文物修复后的视觉效果。染色效果要求与织物整体大体一致,包括修复所用的丝线颜色也应和织物主体颜色一致。
  (三)修复

  修复人员使用了铺针、跑针、锁边针、回针、缭针等针法对该“龙袍”进行了修复。其中“龙袍”背面是以“龙”为主题的刺绣图案,其运用了盘金绣、平绣等工艺手法,工序十分繁琐。由于师公曾长时间频繁使用“龙袍”,以及岁月的洗礼,龙失去了一些“利器”和“器官”,在修复人员的细心“手术”下,龙找回了失去的“利器”(图14-15)。



图14  35号局部修复前照片
图15  35号局部修复后对比照片

   针线法加固后利用超声波回潮机等设备对文物进行最后的回潮、平整。
   “病例本”——修复日志及相关影像记录

  修复日志是以时间为单位,用文字或图表的方式详细记录每天的修复操作,做到修复步骤有据可查。除了文字记录之外,还应充分利用摄像机等设备对修复过程进行影像记录(图16-17)。



图16  30-36区域修后照片
图17  36-38区域修后照片

  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打磨,在“文物医生”的妙手下“焕然一新”,岁月静好,年华依旧,如今,清代“龙袍”的美颜以“天衣有缝”的姿态在“壮族文化展”里迎接八方来客。

文稿来源:葛又铭、郑琳、李思明
资料来源:麻丽娜、赵旭铭、全翠妮、廖晓迪

资讯 鉴赏 研究 服务 展览 生态博物馆

民博公告
民博快讯
党建风采
清廉民博
道德讲堂
文博快讯
关于民博

多维探索
民族志影展
精品赏析
世居民族
视频赏析
花山岩画
田野调查
专家学者
学术成果
学术资讯
铜鼓研究
学术委员会

博物馆活动
志愿者
参观指南
研学基地

 

 

新展预告
最新展览
常设展览
展览回顾
展览交流
虚拟展厅
生态博物馆资讯
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
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
龙胜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
贺州客家生态博物馆
灵川长岗岭商道古村生态博物馆
融水安太苗族生态博物馆
那坡黑衣壮生态博物馆
金秀坳瑶生态博物馆
靖西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
东兴京族生态博物馆
广西网警ICP备案

版权所有:广西民族博物馆 电话/传真:0771-2024322 Email: 技术支持: 灵启网络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993号

 桂ICP备10001057号-2   总浏览量:  4776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