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件织物正式名称为广西龙胜壮族师公礼服,清光绪二十九年制成。款式特征为对襟无袖前短后长式长袍,由左右前片和后片组成。中间主要面料为黄色素缎料,边缘为印花面料。领缘左侧有四列文字,共计35个字,内容为:信士三仙洞众姓人等修建保安清醮事喜施道袍壹件入於龙化觀奉十方,福有攸归;领缘右侧有一列文字,共计18个字,内容为:大清光绪二十九年岁次癸卯仲冬月念捌日(图1-2)。
这件清代“龙袍”被广西民族博物馆收藏后,在文物保护实验室修复师的巧手下,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才能进入展柜呈现在我们眼前呢,让我们跟随“文物医生”的脚步了解它的美颜秘笈吧。
“治疗方案”——修复方案 接到修复任务后,修复人员首先对“龙袍”的尺寸、形状等情况进行测量和描述,并用相机记录文物修复前的样貌,大到放置比色卡到整体“仪态”,小到编好序号到局部病害(图7)。
此工作详细记录了文物“手术”前到状态,以备日后再次开展修复、研究等工作时调用参考。 病害图是利用图形为主要特征的病害类型符号对病害种类、分布或现状进行记录(图8-9)。
“龙袍”绣花部分的绣线脱落病害可依据完整的现存纹样图进行分析,对比修复残缺部位开展修复工作(图10)。
“体检”——检测分析
“治病救文物”——实施保护修复过程 通过斑点试验,该“龙袍”褪色不明显,可考虑用去离子水清洗。由于“龙袍”结构复杂,修复人员对其衣服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后将其一层层拆分以便开展清洗工作(图12-13)。
3.表面除尘 修复人员使用了铺针、跑针、锁边针、回针、缭针等针法对该“龙袍”进行了修复。其中“龙袍”背面是以“龙”为主题的刺绣图案,其运用了盘金绣、平绣等工艺手法,工序十分繁琐。由于师公曾长时间频繁使用“龙袍”,以及岁月的洗礼,龙失去了一些“利器”和“器官”,在修复人员的细心“手术”下,龙找回了失去的“利器”(图14-15)。
针线法加固后利用超声波回潮机等设备对文物进行最后的回潮、平整。 修复日志是以时间为单位,用文字或图表的方式详细记录每天的修复操作,做到修复步骤有据可查。除了文字记录之外,还应充分利用摄像机等设备对修复过程进行影像记录(图16-17)。
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打磨,在“文物医生”的妙手下“焕然一新”,岁月静好,年华依旧,如今,清代“龙袍”的美颜以“天衣有缝”的姿态在“壮族文化展”里迎接八方来客。
文稿来源:葛又铭、郑琳、李思明
资料来源:麻丽娜、赵旭铭、全翠妮、廖晓迪
|
||||||||||||||||||||||||||||||||||
|
|||||||||||||
![]()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993号 |
桂ICP备10001057号-2 总浏览量: 477627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