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 > 学术资讯

中国西南彩绘岩画

发布时间:2020-03-26 点击:10440次

      岩画是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在我国历史上有过“画石、崖壁画、崖画、石头画、崖刻、崖雕”等各种称谓。就制作方法而言,大致可分为岩绘画和岩刻画两大类。所谓岩绘画是指用颜料绘制而成,而岩刻画则指用石制或者金属工具敲凿、研磨或者雕刻而成。岩画的年代跨度很大,从约4.4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一直持续到近现代。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用文字记录岩画的国家,南北朝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就曾经记载了中国境内13个省的20多个岩画点。我国岩画按照地理区划和类型特点大致可以分为5个系统,分别为东北系统、北方系统、中原系统、东南系统和西南系统。其中,云南、广西、贵州、四川岩画一般被归为西南系统。另外,西藏岩画兼具西南系统和北方系统的双重特点,可以视为上述两个系统的过渡地带。西南系统岩画的主要特点是图像多用红色赭石颜料绘制而成,通常使用植物或动物胶作为粘合剂,这也是岩画颜色历经数千年而仍然保持鲜艳的重要原因。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同为红色,但颜色的深浅并不相同,比如,沧源岩画多呈现红褐色,而左江岩画多呈现鲜红色,珙县岩画颜色则更鲜艳一些,因此也有学者认为其可能为朱砂绘制。西南系统岩画的内容以宗教活动为主,在云南沧源岩画中,除了宗教活动外,还有不少反映村庄生活的场景。在晚期岩画中,还有一些人骑马的图像。这些岩画点多位于江河沿岸的悬崖峭壁处,崖壁上部往往有向前突出形成的石檐,可避免日光和雨水的直接淋晒。岩画点前或者河对面通常有一块儿平地,一般认为是人们祭祀、集会的场所。除了制作方式相同之外,岩画中还有一些共同的元素。例如,在上述地区岩画中普遍绘制有人和狗的图像;而铜鼓图像则在广西、贵州、四川岩画中均有发现。
      西南系统岩画虽然拥有很多共同点,但差异性也很明显。从作画地点的选择来看,左江岩画大多位于临江崖壁上,需要坐船才能到达;云南和贵州岩画除了少部分位于洞穴中外,多数位于崖壁上,其中,云南岩画普遍离河流较远,而贵州岩画多为临水或近水;四川岩画则均位于近水的崖壁上。从岩画规模上来看,宁明花山岩画是世界上单体最大的岩画,沧源岩画次之,其他地区岩画则较为分散。从岩画内容来看,云南岩画最为丰富。此外,上述4个地区的岩画均描绘了巫师形象,但这些巫师的外形差异性还较大,多数仅能凭借佩戴的头饰来推测,但少数巫师也非常具象。而牛的图像在云南和贵州均有发现,其他两个地区则基本不见。此外,云南岩画中有数量众多的猴子图像,这些图像在其他地方很难发现。
除了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外,各个地区内部的差异性也较大。以云南岩画为例,按照流域的不同可以分为5个区域,分别为金沙江流域、澜沧江流域、怒江流域、南盘江(珠江)流域和红河流域。其中,金沙江岩画尤其需要引起注意。该地区的岩画以“自然主义”的动物风格为主,与其他几个地区的岩画迥然不同。这种风格的动物图像在西南欧和印度尼西亚旧石器晚期的洞穴中被大量发现。金沙江“自然主义”风格动物岩画的发现,表明我国可能同样存在着旧石器时代的岩画。再来看广西岩画,目前仅在崇左市境内就已发现超过100处岩画。其中80处岩画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被学术界统称为“左江岩画”。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中的38个岩画点以“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的名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也是广西的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中国的第一处岩画类世界遗产,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除了左江岩画之外,在左江流域还发现了20余处岩画点,其类型与前者完全不同,可能属于较晚阶段的作品。此外,在广西的金秀、靖西、灵川、马山、田东、宜州等地也有少量岩画,其年代较晚,绝大多数同样为红色颜料绘制而成。而四川、贵州的情况也大体类似。
      岩画的断代工作是岩画研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只有确定了岩画的年代,我们才能进一步确定其作画民族、作画原因以及作画习俗的消亡等诸多问题。为了解决岩画的年代问题,学者们总结出了直接断代法和间接断代法两种判定岩画年代的方法。
其中,“岩画直接断代”的概念最早由澳大利亚学者贝德纳里克于1980年提出,即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岩画的年代进行直接测定, 使用较多的有碳十四法和铀系法。碳十四法一般来说误差较大,而铀系法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岩绘画测年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这种测年方法在我国的云南、贵州和广西都有具体运用。
      至于间接断代法,主要采用的是综合比较法。盖山林先生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间接断代法的10条原则:“①根据文献记载;②岩画的保存状况;③刻痕和石垢的颜色;④岩画制作的技法;⑤岩画的风格;⑥岩画的题材;⑦岩画的叠压现象;⑧运用比较学的方法;⑨利用画面上的题字;⑩对画面中动物属、种的鉴定”。以广西左江岩画为例,间接断代法主要是将岩画上出现的环首刀、扁茎短剑、羊角钮钟以及铜鼓等图案与出土文物进行比对,大致限定其范围。
参考文献:
1.崇左市人民政府:《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2015年(内部资料)。
2.陈兆复:《中国岩画发现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Shao Qingfeng et al. High precision U/Th dating of the rock paintings at Mt. Huashan, Guangxi, southern China. Quaternary Research, 2017 (88).
4.汪宁生:《云南沧源崖画的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5.邓启耀:《云南岩画艺术》,云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6.《中国美术分类全集》编委会:中国岩画全集5:南部岩画(二),辽宁美术出 
版社2007年版。
7.覃圣敏、覃彩銮、卢敏飞、喻如玉:《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与研究》,
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
8.盖山林:《阴山岩画》,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
9.Anne Dambricourt-Malasséa, Bo Cao, QianSheng You, Pu Zhang. Agro-pastoral rituals and shaman dances of Dahongyan rock painting, Guizhou, Southwestern China, new investigations.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018. 

(图片均来自于上述参考文献)文稿来源:肖波

资讯 鉴赏 研究 服务 展览 生态博物馆

民博公告
民博快讯
党建风采
清廉民博
道德讲堂
文博快讯
关于民博

多维探索
民族志影展
精品赏析
世居民族
视频赏析
花山岩画
田野调查
专家学者
学术成果
学术资讯
铜鼓研究
学术委员会

博物馆活动
志愿者
参观指南
研学基地

 

 

新展预告
最新展览
常设展览
展览回顾
展览交流
虚拟展厅
生态博物馆资讯
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
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
龙胜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
贺州客家生态博物馆
灵川长岗岭商道古村生态博物馆
融水安太苗族生态博物馆
那坡黑衣壮生态博物馆
金秀坳瑶生态博物馆
靖西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
东兴京族生态博物馆
广西网警ICP备案

版权所有:广西民族博物馆 电话/传真:0771-2024322 Email: 技术支持: 灵启网络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993号

 桂ICP备10001057号-2   总浏览量:  47762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