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五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纪要

发布时间:2015-11-07 点击:21045次

 

                                    (2015年11月5日)

    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于2015年10月26日在广西南宁召开。会期一天,与会人员34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副巡视员谢日万先生代表驻会单位主管—广西文化厅致辞,学会理事长覃溥女士作2013-2015年工作报告,秘书长农学坚、常务理事吴伟峰、常务理事霍巍分别主持相关审议和讨论,议题主要有审议增选理事会新成员、“2016年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古代铜鼓和青铜文化第五次国际学术讨论会”筹备、会费缴纳标准、优秀科研成果评选和奖励办法、《中国古代铜鼓研究通讯》组稿工作及研究会未来展望等。现纪要如下:

   一、广西文化厅副巡视员谢日万先生致辞

   谢日万副巡视员充分肯定了学会在组织开展古代铜鼓调查、研究、保护、展示、交流、宣传等方面,为传承铜鼓文化,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他指出,在文化厅高度重视和覃溥理事长的带领下,研究会完成了补登记和秘书处重建以及广西馆藏铜鼓调查记录等一系列工作,并将研究会的研究触角向世界馆藏铜鼓调查及研究延伸。希望研究会同心同德,秉承宗旨,认真谋划,加强协作,开拓创新,把工作推上新的台阶。

   二、理事长覃溥女士做2013-2015年工作报告

    覃溥理事长就研究会2013-2015年的工作情况做了详细汇报,她说,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是传承性很强的学会,尽管沉寂一段时间,但研究工作从未停止,而且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研究会自2013年以来,开展了六项主要工作:一是健全学会组织机构;二是牵头完成广西全区馆藏铜鼓调查工作;三是复刊《中国古代铜鼓研究通讯》;四是出版并发放《中国古代铜鼓实测、记录资料汇编》;五是借助互联网、数据库等手段,搭建学术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相关资料的网上共享;六是顺利通过社团年检。覃溥理事长还就未来三年研究会的发展进行了规划:一是加强研究会内部建设,包括对团体会员、会员的重新登记和确认、发展新会员,完善社团财务管理和秘书处工作制度;二是积极推进学术研究,争取明年出版《广西铜鼓》、《古代铜鼓装饰艺术》、《广西铜鼓精华》等专著,推动2016年“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古代铜鼓及青铜文化第五次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召开,以多种方式鼓励和培养新人,组织研究课题,建设世界铜鼓资料数据和信息中心;三是促进铜鼓文化研究国际合作;四是积极筹办铜鼓文化联展;五是加强宣传,构建良好社团形象。

   三、审议增选理事会新成员

    在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秘书处函请推荐基础上,会议增选了副理事长一名(谢日万);常务理事两名(阮华端、梁志敏),理事九名(田军、刘成基、陈明、钟仕民、起国庆、黄槐武、廖国一、潘汁、李米佳)。

    四、讨论“2016年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古代铜鼓和青铜文化第五次国际学术讨论会”筹备

   (一)主题内容。 会议认为,会议名称“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古代铜鼓和青铜文化第五次国际学术讨论会”具有延续性和传承性,“铜鼓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铜鼓文化的交流·传播·传承”主题紧扣中央“一带一路”战略部署,与时俱进,但研讨内容的设定有一定的局限性,除铜鼓本身,应在内容的设定上进一步挖掘和扩展。建议将青铜文化,中国南方及东南亚青铜文化跨区域、跨民族文化交流,中国与东盟技术交流,铜鼓文化形态学研究,铜鼓音乐性能研究,铜鼓文化的生态保护及开发利用、铜鼓文化产业、铜鼓及青铜文化研究理论和方法等纳入研讨内容,拓宽铜鼓研究领域,吸引更多专家、学者的关注,扩大研究队伍,提高国际讨论会论文投稿和参与的积极性和广泛性。

    (二)会议地点。与会理事认为,会议地点选在广西南宁市,并纳入“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有助于将铜鼓文化研究提升至国家层面,并可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政治背景、外交平台及综合影响力加强中国与东盟的学术交流。除广西南宁市,与会理事还提出了若干会议举办地,如贵州省麻江县、云南省楚雄县、广西桂林市等。贵州省麻江县副县长胡晓平表示,麻江县历史悠久,文化深厚,麻江型铜鼓便是以该型标准器出土地点——麻江县命名,麻江县交通便利,有举办大型会议的基础和经验,故向大会提出由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贵州省政府、省文化厅联合主办,贵州省麻江县承办“2016年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古代铜鼓和青铜文化第五次国际学术讨论会”。此外,与会理事还提出会议轮流在各地举办有助于扩大铜鼓研究的影响力和传承性,有助于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为地方文化保护及文化交流服务。

   (三)专家邀请。与会理事提出应尽快启动参会专家、学者的遴选及邀请事宜,尤其是海外专家学者的调研和邀请,建议尽可能考虑更多国别的专家学者,多方搜集国外相关领域专家的信息,综合考虑其在学术领域的国际性、权威性和代表性,并进行“一对一”的联络及跟进,确保邀请专家的数量和质量。

   (四)其他。 与会理事建议为鼓励年轻学者,该国际学术讨论会应为硕士或博士设立研讨专场;建议配合会议主题举办南方铜鼓使用民族(各支系)大展演;进一步加强省际、东南亚国家间的联系和合作,充分利用各方资源服务国际学术讨论会。

   五、审议《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会费缴纳标准》

   与会理事认为,会费缴纳为会员义务,审议稿中的会费缴纳标准较为合理。部分理事提出团体会员会费缴纳标准偏低,应适当提高。另外,应尽快对会员及团体会员进行重新登记和确认,以便开展活动。

   六、审议《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优秀科研成果评选奖励办法》

与会理事指出,审议稿还需细化和推敲,对评选范围、刊物等级和奖励金额要进行更科学、详细的界定,可参考借鉴国家级或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办法,奖励金额不宜太少,以提高研究学者的积极性,对铜鼓研究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成就奖以精神奖励为主,建议增加“创意奖”,鼓励铜鼓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加“学会工作积极分子”、“优秀会员”等奖项,鼓励事务性学会工作人员、会员或会员单位。另外,评奖时间也要进行明确界定,可两年一次或五年一次,以保证评奖的可持续性。

    七、讨论《中国古代铜鼓研究通讯》组稿工作。针对审议材料中提到的《通讯》组稿稿源等问题和困难,与会理事提出如下建议:

   (一)稿源。1.各省区或理事单位指定联络人(由常务理事或理事担任),负责稿件的搜集和投稿,每年义务提供稿件一篇以上。2.《通讯》挂靠某正式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或作为其附刊、增刊,以提高年轻学者或需进行职称评定者的投稿积极性。但目前对附刊或增刊的要求较为严格,铜鼓研究内容有一定局限性,依靠附刊或增刊的方式较为被动。3.以书代刊,形成年度或专题性质的文集,如《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文集》,组稿的时间较为宽裕,可保证稿源数量和质量,但文集成本较高。4.对发表于《通讯》的文章择优推荐至核心期刊发表以鼓励投稿积极性。5.跟进国家新闻出版局等相关单位关于撤刊取号的时机,为《通讯》争取刊号。

   (二)内容。1.稿件内容应进一步拓宽范围,强调其多层次和丰富性,如青铜文化、文化交流、青铜修复、保护技术类文章等。2.适当减少学术性论文数量,增加通讯、消息、文献介绍、选译等内容,强调《通讯》的资料性。

   (三)其他。 办专题培训班,普及铜鼓知识,培养年轻的铜鼓研究学者及铜鼓研究爱好者。

    八、畅谈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发展前景

    与会理事对研究会的未来充满信心,对今后的发展提出具体的建议,一是在铜鼓研究上,要利用国家大背景,将铜鼓研究平台提升至国家乃至世界层面,在学术上多学科、多角度有所突破;二是要重视铜鼓及相关研究的人才培养,防止出现研究人才断层,组织培训,为铜鼓研究注入更多新鲜血液;三是要加强文博系统、教育机构的资源共享,加强与国外相关机构、研究人员的联系和交流。四是研究会顶层设计和决策要更具战略眼光,为今后研究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覃溥理事长在总结发言中提出,“2016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古代铜鼓和青铜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对铜鼓研究、人才培养、铜鼓学的设立等将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会议时间、地点、规模、主题内容设定等将从国家文化安全、国际视野等重新深化,准确把握。建议未来可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数据基础上,各省区联合编辑《中国铜鼓精华》或《中国铜鼓》图录,条件成熟时联合举办铜鼓文化全国巡展等,通过国际研讨会、铜鼓专著、铜鼓展览等方式提升铜鼓研究影响力,为铜鼓学的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附:与会人员名单 

                         (以姓氏笔划为序)

 

学会领导

 

覃  溥

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

理事长

蒋廷瑜

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

名誉理事长

农学坚

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广西民族博物馆

秘书长、副馆长

 

           

常务理事

 

万辅彬

广西民族大学

教授

李昆声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

教授、博导

吴伟峰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馆长

谢日万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

副巡视员

霍  巍

四川大学历史学院(博物馆)

院长(馆长)、教授


 

理事

 
马今洪   上海博物馆 研究馆员

方  刚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所

副书记、副研究馆员

韦丹芳

广西民族大学

副教授

韦  江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副馆长

王  静

海南省博物馆

副研究馆员

刘秀丹

贵州省博物馆

主任

张合荣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主任、研究馆员

唐兰冬

中国民族博物馆研究

展览一部副主任

韩德明

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

副院长、副研究馆员

蒋  英

贵州师范学院

教授

蔡永旭

宜宾市博物院

副院长、副研究员


 

新增理事会成员

 

阮华端

广东省博物馆

副馆长

黄槐武

广西考古研究所

副所长

田  军

贵州省民族博物馆

副馆长、副研究馆员

刘成基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所长、研究馆员

钟仕民

云南楚雄州博物馆

馆长

陈  明

云南省文山州博物馆

副研究馆员

廖国一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教授

潘  汁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陈列研究部

主任

 

           

特邀嘉宾

 

宁健荣

贵州省博物馆

副研究馆员

杜芝明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博士

胡晓平

贵州省麻江县人民政府

副县长

聂凯华

贵州省麻江县文物局

局长

吴秀义

贵州省麻江县民宗局

副局长

刘  兵

贵州省麻江县人民政府

秘书

梁  晓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 调研员

                           秘书处

  梁燕理 广西民族博物馆研究三部          主任 
  刘文毅  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          秘书
 

 

                                                                     (秘书处供稿、梁燕理执笔)

资讯 鉴赏 研究 服务 展览 生态博物馆

民博公告
民博快讯
党建风采
清廉民博
道德讲堂
文博快讯
关于民博

多维探索
民族志影展
精品赏析
世居民族
视频赏析
花山岩画
田野调查
专家学者
学术成果
学术资讯
铜鼓研究
学术委员会

博物馆活动
志愿者
参观指南
研学基地

 

 

新展预告
最新展览
常设展览
展览回顾
展览交流
虚拟展厅
生态博物馆资讯
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
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
龙胜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
贺州客家生态博物馆
灵川长岗岭商道古村生态博物馆
融水安太苗族生态博物馆
那坡黑衣壮生态博物馆
金秀坳瑶生态博物馆
靖西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
东兴京族生态博物馆
广西网警ICP备案

版权所有:广西民族博物馆 电话/传真:0771-2024322 Email: 技术支持: 灵启网络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993号

 桂ICP备10001057号-2   总浏览量:  4776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