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覃溥在第五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5-11-07 点击:13268次

 

  ( 2015年10月26日 )

 尊敬的谢日万助理巡视员、蒋廷瑜名誉理事长、各位常务理事、理事们:

     大家好!

     自2013年6月第五届理事会成立以来,在国家文物局的领导下,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及区文物局的具体指导下,在研究会驻会单位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大力支持下, 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的社团工作呈现了新的面貌。现将研究会2013年以来的工作情况及未来三年工作规划设想向理事会报告如下。

   一、2013年以来的工作情况

  (一)健全学会组织机构。主要开展了以下三项工作:

    1.完善秘书处机构。2014年3月,经与驻会单位广西民族博物馆商定,由该馆研究三部承担学会秘书处日常工作,同时任命了学会秘书1名。现在秘书处共有专兼职人员5名,其中博士3人,硕士1人,学士1人。

    2.增选理事会成员。2015年7月,根据研究会工作发展和培养新人、保障学会工作持续有效的需要,秘书处向广东省博物馆、云南民族博物馆、广西师范大学等10家单位发函,请相关单位分别向学会新推荐1名理事会成员候选人,10家单位给予了充分理解和支持,10名候选人如数推荐,顺利的保证了提交此次会议进行审议。

     3.积极发展新会员。2013年至今,共吸收来自北京、江苏、河南、广西等省份新会员13名,学会会员总数增至323名。 

     (二) 牵头完成广西全区馆藏铜鼓调查工作。根据2013年常务理事扩大会议精神,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的同意并专项资助下。2014年4月至12月,广西全区馆藏铜鼓调查工作顺利启动。该项目是“世界馆藏铜鼓调查工程”的第一步。广西全区馆藏铜鼓调查由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牵头,广西民族博物馆组织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派员参与。调查旨在掌握广西行政区域内全部国有收藏单位铜鼓信息。重点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出土,但未收录在《广西铜鼓图录》一书中的铜鼓。我会名誉理事长蒋廷瑜先生、秘书长农学坚先生全程带队参与调查,12名调查组成员均为学会会员。此次调查,行程8200千米,足涉广西57个县(市),共对62家文物收藏单位,772面铜鼓进行了实测记录和拍摄,基本摸清了广西国有文物单位收藏铜鼓数量,搜集了每面铜鼓的祥尽数据资料。调查成果将在拟编著出版的《广西铜鼓》、《古代铜鼓装饰艺术》、《广西铜鼓精华》(暂名)三本专著中运用和体现。此外,广西全区馆藏铜鼓的调查还为建设中的铜鼓数据库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复刊《中国古代铜鼓研究通讯》。《中国铜鼓研究通讯》是研究会1980年为交流国内外研究情况和新发现资料而创办的内部刊物。从1980年到2004年共编辑印发了19期,2005年由于种种原因停刊。2014年3月,我会决定复刊《通讯》。经过半年多的筹备,停刊达9年的《通讯》终于在2014年12月再次与读者见面。在秘书处的努力下,《通讯》现已成为《中国知网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第21期《通讯》也将在明年初编印发行。

   (四)出版并发放《中国古代铜鼓实测、记录资料汇编》。1979年至1980年,广西牵头组织开展了一次全国性铜鼓大调查,当时共取得全国64家收藏单位,1383面铜鼓的实测记录资料,随后编成《中国古代铜鼓实测、记录资料汇编》油印本,在小范围内赠阅。2014年12月,在学会的推动下,我会与广西民族博物馆最终将这本沉封三十年的珍贵成果编辑由中国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2015年6月,为使这一珍贵成果发挥更大作用,秘书处向当年参与调查的单位、设有考古学专业的高校、理事会成员、部分学会热心会员免费发放了二百多本《汇编》,使全国学术界借此对中国铜鼓收藏状况有一个全貌性的了解,并对正在进行的全国馆藏文物登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发挥了参考作用,整体上对铜鼓收藏信息交流及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

   (五)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搭建学术信息共享平台。为促进全国的铜鼓研究进一步活跃起来,使研究学者查找资料方便,研究会秘书处利用互联网、数据库等技术和信息平台,实现了对部分铜鼓及相关研究成果的共享。目前,实现共享的成果有:第1至第20期《中国古代铜鼓研究通讯》、第1次至第4次《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古代铜鼓和青铜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读者足不出户便可在中国知网或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网站上查阅和下载。

   (六)顺利通过社团年检。研究会按规定参加了民政部组织的2013年度、2014年度全国性社会团体年度检查,并得到年检合格结论,这标志着研究会工作进入了稳步推进的新时期。 

   二、未来三年的研究会工作规划

   (一)加强研究会内部建设。

     1.健全组织机构。对团体会员发函进行重新确认,并请团体会员单位指定专人与研究会秘书处保持联络。对历年会员进行统计,按地区、单位分别发函,对老会员进行重新登记,准确掌握会员数量,核发新会员证,发展新会员。

     2.完善社团相关制度。制定社团财务制度、秘书处工作制度等,将章程修改提上议事日程,以保证学会工作的有序和稳步推进。

     3.从2016起,参加民政部社会团体等级评估工作。逐步完善社团内部建设,在2018年前通过3A等级评估。

   (二)积极推进学术研究。过去,通过研究会的组织协调和各收藏及研究机构的积极努力下,我们已经在铜鼓综合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令人瞩目的、经得起学术检验和时间考验的学术成果。在此基础上,我们计划:

    1.争取明年上半年完成《广西铜鼓》、《古代铜鼓装饰艺术》的出版;争取自治区文化厅和文物局的支持和资助,明年下半年编辑出版《广西铜鼓精华》(暂名)。

    2.推动2016年“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古代铜鼓及青铜文化第五次国际学术讨论会”的顺利筹备召开。(此次理事会的重要议程之一就是研究"讨论会"的主题和内容,以及召开的时间、地点和相关筹备等问题,请与会理事们献计献策)。

    3.办好《中国古代铜鼓研究通讯》,不断提高质量、扩大影响力。    

    4.对铜鼓研究领域的优秀科研成果进行奖励,以多种方式促进新人培养和新成果倍出。

    5.组织研究课题。

    6.致力于建设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的铜鼓资料数据和信息中心。

  (三)促进铜鼓文化研究的国际合作。继续推动“世界铜鼓调查与记录工程”。一是争取主管部门的行政协调,与相关省巿、收藏单位践行切实可行、共享现有成果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相关省份的铜鼓收藏调查;二是借助第五次国际学术讨论会召开契机,努力促成我国与世界各国铜鼓学者的密切沟通与交流,寻求合作机会。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方式开展东南亚等国家的铜鼓收藏调查。

   (四)积极筹办铜鼓文化展览。参与广西民族博物馆铜鼓展改陈的同时,与相关省区合作,筹办一次“中国铜鼓文化特展”(暂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北京举行首展,然后到相关省、市、区进行巡展,以进一步扩大铜鼓文化的宣传推介。

   (五)加强宣传,构建良好社团形象。充实研究会网站内容、利用报刊、微信、微博等扩大宣传。征集研究会会徽等社团标识,挑选出优秀者,供2016年理事会讨论选定。

     各位领导、各位理事,在各方努力和支持下,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已走出沉寂,恢复了活力,正在迈向新的征程。相信在补充了新生力量的理事会和会员们的通力合作下,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将继续秉承科学、务实的优良传统,紧跟学术前沿,积极探索,创新突破,共同促进铜鼓研究事业不断取得新的发展。

     最后,请各位对此次会议的各个议题积极建言,谋求共识 ,促进研究会的规范运行和成就规划目标。

     谢谢大家!

资讯 鉴赏 研究 服务 展览 生态博物馆

民博公告
民博快讯
党建风采
清廉民博
道德讲堂
文博快讯
关于民博

多维探索
民族志影展
精品赏析
世居民族
视频赏析
花山岩画
田野调查
专家学者
学术成果
学术资讯
铜鼓研究
学术委员会

博物馆活动
志愿者
参观指南
研学基地

 

 

新展预告
最新展览
常设展览
展览回顾
展览交流
虚拟展厅
生态博物馆资讯
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
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
龙胜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
贺州客家生态博物馆
灵川长岗岭商道古村生态博物馆
融水安太苗族生态博物馆
那坡黑衣壮生态博物馆
金秀坳瑶生态博物馆
靖西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
东兴京族生态博物馆
广西网警ICP备案

版权所有:广西民族博物馆 电话/传真:0771-2024322 Email: 技术支持: 灵启网络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993号

 桂ICP备10001057号-2   总浏览量:  47761014